.jpg)
周二(3月23日):风险情绪 恶化(RiskSentimentDeteriorates) 隔夜 市场观察: 隔夜市场,空气中有一丝寒意。
不是因为气温,而是因为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 加剧。
加拿大、 美国、欧盟和英国对 中国实施制裁,指责北京侵犯维吾尔族穆斯林的人权。
制裁的效果堪比软糖熊,但由于两国关系的明显恶化, 交易员们还是受到了惊吓。
美元隔夜市场上遭遇 买盘,全线开高。
日元平稳。
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今天向 国会作证之前,外汇市场表现谨慎。
昨天晚些时候公布了他的开幕词,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坚持低利率,坚称经济需要大量的货币支持。
在问答环节,市场可能会出现波动。
美元/加元:由于对美元的广泛需求,美元/加元从1.2521反弹至1.2593,油价的大幅 下跌加剧了这一趋势。
由于冠状病毒禁令在许多地区重新生效,WTI原油价格下跌了4.6%,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引发了交易员对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上升将被推迟的担忧。
在加拿大央行副行长ToniGravelle发表题为“加拿大央行在应对市场压力中的作用”的演讲之前,交易员们也很担心。
由于今年许多大城市的房价大幅 上涨,国内房价可能是压力之一。
新西兰政府刚刚宣布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住房负担能力和遏制房地产投机。
加拿大会是下一个吗? 疫情导致的美元/加元自2020年3月以来的下行趋势在1.2830下方依然保持完好。
5、6月中国PPI或将继续面临 上行压力 《21世纪》:5月11日,中国率先公布 4月CPI和PPI 数据,在 大宗商品暴涨的背景下,4月PPI同比上涨6.8%,创2017年10月以来的新高,4月CPI同比上涨0.9%,连续第二个月走高。
此外4月非食品CPI同比涨幅也从3月的0.7%升至1.3%。
你认为PPI是否已经出现向CPI 传导的 迹象? 明明:从国内的通胀数据来看,4月的通胀数据实际上是比较超预期的。
4月PPI同比上涨6.8%,明显是高于预期。
实际上 我们可以跟历史的均值来比,6.8%基本上是属于历史的分位数大概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平。
近年来,PPI比较高的一个时段大概 是在2016和2017年,当时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之下,PPI最高的位置大概是7%到8%的水平。
我们看到4月的PPI已经接近7%,而且目前来看,在基数、轻涨价的原因等等一切的因素影响下,有可能5、6月的PPI还有上行的压力,所以PPI是比较高的。
另外一方面,4月CPI同比其实并不高——0.9%。
但是其实已经连续几个月上升,而且需要关注的是非食品CPI实际上在4月的涨幅也是比较多的,从3月份的0.7%涨到了1.3%。
那么PPI有没有向CPI传导呢?我们看到PPI是比较高的——6.8%,CPI才百分之零点几,还不到1%,我觉得可能有一定传导的迹象,但传导是不均衡的。
首先我们要看到PPI从上游向下游传导是要根据不同的行业来判断的,因为上游企业生产是比较集中的,如煤炭钢铁主要都是一些大型企业。
但是下游企业,如消费品企业、汽车零售,都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比较分散的市场。
所以相对来说,上游的企业 提价或受到成本的冲击,由于全球需求的提升,它的涨价可能是会比较迅速的。
但是下游企业因为面对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压力,所以它的提价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从4月份的CPI数据里还是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我们看到一些家电产品实际上是在提价,因为上游的铜铁价格上涨。
4月还有一个清明假期,所以我们看到受到整个居民消费恢复比较快的影响,机票、酒店等服务业的价格也是明显走高。
到了5月的数据,因为今年整个“五一”的消费是不错的,那么5月此类服务价格应该还会有继续上升的动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PPI向CPI的传导,但不是一个总体的传导,即现在CPI和PPI还是有很大的缺口,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些具体的行业,是已经有一些传导的迹象。
以下是邢自强所做的发言: 重点关注 三大 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中国经济。
去年的关键词是一枝独秀,因为去年全球经济是一个悬崖百丈冰,中国是独有花枝俏。
今年中国实际开始 俏也不争春,开始聚焦于固本培元, 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在回归常态,稳步地退出刺激,防范资产泡沫,完善和加强监管。
接下来经济应该会逐步迎来再平衡,趁着出口的东风,消费和投资动能还是会逐渐恢复到疫情之前的轨迹,中国今年就是聚焦长远,俏也不争春的主题词。
第二大主题就是现在大家最关注的通胀问题,尤其是大宗商品引发的这一波成本压力,甚至有些人士认为是滞胀 带来的。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就一直认为全球通胀会 卷土重来,这是疫情后的重要后遗症,而且这轮通胀不一样,它不仅仅是疫情期间很多发达国家采取了超量刺激带来的潜在供需不平衡的 通胀压力,不是昙花一现的,很有可能是比较长期的结构性的通胀的卷土重来。
目前看到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只是这次通胀三部曲里面的首部曲,目前美国高压经济学对全球效益外溢的最初表现。
第二部是美国经济可能会有过热风险,带来通胀预期循环上升,这次通货膨胀最终是30年抑制通胀的3T因素,科技化、收入化和收入分配企业化,这三大因素都迎来逆转,我们知道菲利普斯曲线可能会重新陡峭,长期的通货膨胀也会回升,这是一个重要的机制变化,后面我们会具体分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实际上面临的通胀压力跟发达国家比起来可能会略小一些,这就是今天我们的第三道主线。